水风散人 发表于 2008-6-9 21:26

0与一---水风散人

作者:水风散人
《易学》所阐述的宇宙全息周期大道,就是0与一的互为转化,在转化中取得自身的发展。0就是无极,象徵无,一就是太极,象徵有,万事万物就是在这种“无生有、有生无”的总则里螺旋盘升。
有是显性的,可见、可测的,也是我们人类所处的现实世界的发展变化过程。《易学》则将这个过程分为六个阶次的循序发展阶段,来予以描述具体的状态和趋势。

``````,整个全息周期共分为12个单位(阶段),而实质上事件在界面上显示的只有一半,即只有六个单位,它的内涵则要么是有,要么是无,而不可能又是有、又是无。
或许我们可以引用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博格(W.K.HEISENBEYRG)的“测不准定律”来客观地体会、比较一下,他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有阴阳、正反两方面。科技手段只能测一面,同时也就失去了对另一面的了解。对于这一面事物,人们无法准确加以把握。
显然,“测不准”与我们古老的《易学》相比还是幼稚的。张延生老师说得好,西方好比是总认为1+1=2是亘古不变的,而中国传统思维却可以理解成1+1=01(二进制),还可以有其他形式存在的。实验科技当然无法测量不在事件界面的所谓“另一面”,因为它根本就不存在可以供你观测、可见的时空界面,现代科技再发达都没有用。也就是说,有和无是不能同时显现在一个界面的。但是,是不是就因此归结为永远都无法准确的把握呢?至少《易学》认为这是错的。不可测、不可见,不等于不可了解、不可掌握。只要你方法对头,鬼神都可知。虽然不可见、不可测,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事件的矛盾性和相应性推理出所谓“另一面”的意义,照样可以获得我们需要的答案和结果,而这正是《易学》高明的地方。
我所讲的决非纸上谈兵,而是古人甚至在上古时期就已经无比智慧地认识到了这些。不仅如此,古人还将这种思想充分运用在《易学》的核心结构中,客观上成就了《易学》的辉煌。如《易学》的基本应用模式就是六十四卦,它的基本单位是重卦,由六爻组成。爻自身有个阴阳属性的变化,各爻或阴或阳,形成一个特定的重卦结构。反过来看,重卦里的每个爻要么是阴要么是阳,只表示阴阳的其中一个特性。如果我们结合图2-2-1,并将六爻的阴阳两性展开,就可以得到下式:(水风散人原创)
5(一)▅▅▅▅▅太极     一(5)▅▅ ▅▅太极   
4 ▅▅▅▅▅太素      
6 ▅▅ ▅▅少年 
3 ▅▅▅▅▅太始      
7 ▅▅ ▅▅青年 
2 ▅▅▅▅▅太初    
8 ▅▅ ▅▅壮年 
1 ▅▅▅▅▅太易      
9 ▅▅ ▅▅老年  
0(10)▅▅▅▅▅无极 
10(0)▅▅ ▅▅无极
可以看到,阴阳六爻可以完整地阐释0与一互为往来发展的全部全息周期的意义所在。当阴阳相交之后,表现在时空界面的是显性的六爻组合,剩下的六爻是隐性的,并不能呈现在同一个时空界面上。我们还可以认识到,这种隐性是客观存在的,起作用的,是与显性相对持的,还是显性运动发展的必然方向。
显性的六爻是存在于特定时空界面的组合之象,在《易学》的发生模式中这种象可以产生64种不同的特定组合,可以用来描述宇宙万象和真实发生的事件。隐性是这种组合象0、一互往的阶段性发展趋势,是局限在一个全息周期里的运动变化。一旦完成这个周期,“能量”将在全息元(无极或太极)的过渡下,进化到下一个全息周期的运变之中,从而构成宇宙事件无限的螺旋式盘升。

[ 本帖最后由 水风散人 于 2008-6-9 21:27 编辑 ]

花开叶散 发表于 2008-6-9 21:39

:paishou:

尚卫国 发表于 2008-6-9 22:06

:paishou: :paishou:

尚卫国 发表于 2008-6-9 22:13

无极---太极--无极--太极--------------

二岁半 发表于 2008-6-18 02:52

:01:

玉琢 发表于 2008-6-18 20:33

:D

刘涛 发表于 2008-6-18 23:29

:paishou:

韦冰 发表于 2008-12-23 20:05

好啊不错啊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0与一---水风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