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不等于易学
原创:中国周易研究会作者:水风散人
1.
自伏羲氏创八卦以来易道始明,它囊括了我们这个现实世界的万象,用现代语言讲就是以八卦系统为基础的上古《易学》,是将三维宇宙的发生现象,抽象为可用于了解和掌握万事万物运动变化的具有普适或全息性质的科学方法论。这个系统主要通过对发生事件产生的表象(也就是可观的景象)元素,转化到“易象”体系里,从中开展“象”的研究和分析,得出事件内在的一定运动变化规律或趋势。从宏观上讲,其目的是研究宇宙的整体规律;从微观上讲,其目的在于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性而为之。
以《易学》的本身来看,它是上古智者根据自然界的有序性所创造的对万事万物都具有普适意义的方法论和认识论,这些智者以朴实的视角,通过他们独道的类比`归类`和意识形态的符号化`抽象化`逻辑化的运用,为中华民族诞造了一条通往人类智慧源泉的思维大道。尤为可贵的是,《易》是人类文明早期思维智慧的结晶,原始不等于落后,刻观上讲只有在原始这个背景中,人们才能准确地抓住宇宙本质性的东西,而只有“本质性的东西”,才具有更强的生命力,才能衍生出更深、更远的意义。
反观之,现代科学与人类早期文明相比,无论是多么地辉煌,却总无法回避只是在“局部上开展所谓本质性研究”的尴尬。仅就这种“本质性”而言,现代人类如果没有早期人类画龙点睛式的就这种“本质性”的原始点化,若要向往宇宙本然的纵深处探索,不亚如天方夜谭。由此看来,人类早期的思维智慧对于今天的科学而言是多么地珍贵,而凝聚中华上古智慧的《易学》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更显得弥足珍贵。
2.
古筮卦爻(或者说易学全息模式)的基本架构单元,是由六爻组成一个重卦的。古人以六爻为一个单卦,不是想象然而为之,更不是自我的创造和发明,八八六十四卦`每卦六爻而成,决非人为,而是自然之使然,是上古智者通过对自然界长期的观察和总结,归纳出的最贴近自然节律的全息、有序性的产物。
《内经》曰:“天以六为节”,所谓“天”,就是时序性的节律运动和变化,它更多地倾向于时间的性质(前提是无法脱离于空间的时间意义)。至于它产生局部的全息单位,则是时间与空间非常圆融和萃的一统性时空意义。而在《三维易学》里笔者详尽阐述了古人之所以以“六”为基本单位,架构起时间与空间的全息大道模式。简言之,只有以六为基本单位,三维宇宙的有序性节律特征才能凸现无余,而《易学》刻意最求的全息性结构才能由此产生。也就是说,只有用六爻方能使诸象`数产生全息`一统的效果,才能使《易》道本身具有强劲的广域性和生存力。
上面提到宇宙的“本质性”,这种“本质性”在上古智者看来,就是我们这个宇宙最根本的阴性和阳性之有序的两元性相错运动变化。任何一个事件、一个维度,无不建立在一个两元体的模式中产生、发展。如六爻之变,无非阴阳。阴阳之往来,恰能贯穿宇宙的千变万化,也是整个物质世界赖以运动变化的根本因素,从而展开物质由低级向高级的类周期螺旋上升的进化。没有这种相互对待、持有和互为转化的基本特征,宇宙只是一个死的宇宙,一个不存在或者可以说根本不是宇宙的宇宙。
3.
八卦是一种高级的符号学,最初没有文字注解。它是通过符号特征间形象与逻辑的推演及相关类比意义的附着来阐发事物之机。因为上古智者(创作者)意识到`早期文字不仅无法完全阐释出八卦的义蕴,还往往会将灵活的`复杂的`有机关联的意义关系予以简单`片面的定性,将高级的宇宙学模式变成诸多僵化的定式。所以只能通过一些符号巧妙设定后的变化规律意义`来启示物质世界的事件演化规律。
古人们往往是通过卦的演绎,启发对自然界阴晴圆缺、周而复始、生生不熄等现象及规律的认识,乃至深入到具体的社会活动、生存状态等等发展规律的认识。
4.
事物的发展总是向其纵深处分化再分化、发展再发展。在这种形而下的演绎过程中,新生事物不可避免地会更加远离其原始的“本质”意义。
“易道不传”恰恰说明了纵然如此伟大的上古《易学》,也无法规避自然发展的有序规律。这就好比刘翔站在起跑线上,从起跑线出发,时间越长离起点越远。因为“起点”不具有可向上逆展性,即上古《易学》中最本质性的东西,无法再“形上”去回溯,是“不易”的恒理,因此,后人只能在其基础上“形下”发展。
形下发展就意味着分化、膨胀,从而产生单一、局部、片面的结果。故我们常说“人心不古”,“不古”就是向其原始本质离心演变。于是《易》道渐隐。先有众人不识科学的宇宙学原理,才有文王系辞、孔子作传,以为能事。然一行卜筮、一行儒道,俱非《易学》之原始要宗。至此科学、高级的方法论便日见沉疴`无复于明。
5.
六十四卦的核心,就是以六为基本单位的全息变化模式。它通过简单符号引申出简单意义,通过简单意义之间的关联,模拟出宇宙复杂事件在三维时空中的运动变化趋势。张祥龙在《象、数与文字》一文里就精辟地描述了其中的奥妙,如他在论述莱布尼兹二进制思想的探讨中中就说到:
“莱布尼兹在他的早期作品,其实也就是他的博士论文《论组合术》(1666年)中就表达了关于普遍表意文字系统的设想:(1)将任何词分解为它的形式上的成分,也就是让这个词被定义。如果这些部分还可再分解,就一直分解下去,直到单纯的部分或不可定义的词项为止。这些不可定义的单纯词项就是人类思想的字母表。正如由字母组合成词、短语,从这些思想字母的组合中产生了思想命题。
当然,这里的“字母表”不是拼音的,而是表意的;也就是说,这些初始符号不像西方文字中的字母那样表示语音单位,而是近乎中文的“字”(characters),最简单的字或偏旁,表示某个意义(象形、会意、指事)。于是,由这些初始词组合成的复合词就包含了这意义的复合结构,或用我们这里的话讲,包含了某种“象”性,就像汉字的“明”、“鸣”、“焱”、“全”、“意”,等等。(2)用数学或具有数学那样的演算功能的符号来表示这些初始的表意词项,以使得它们像“数”一样地获得系统内的推演性。
按照莱布尼兹的设想,这种表意字的组合和变换推演就相当于人类思想发生与流动的过程。这样,不仅广义的思想(包括哲学思想)的表述变得像数学思想的表述一样精确,哲学、宗教等问题的争论可以像算数学题一样得到严格无争的解决,而且,更重要地,它意味着:符号的符合规则的构成样式能走多远,真实的思想就能走多远,反之亦然。这就相当于人类梦想过的“发现的演绎逻辑”或某个意义上的预测术,也是古老哲学所追求的“智慧”的某种实现。------在1679年6月24日/7月4日致埃尔斯霍茨(Johann S. Elsholz)的信中,他写道:‘第二,众所周知,由于中国的文字不是表示话语[口语],而是表示‘东西’、‘事物的,因此我想知道,‘汉字’是否总是按照事物的性质创造的。第三,是否所有文字都可以回溯到一些确定的元素或基本的字母,是否从组合中还能形成其他的汉字。第四,人们是否把不可见的事物借助于同有形的、可见的事物的比较带到某种确定的形式之中。……十一,人们是否能够以及在多大程度上从汉字[本身]学习到它的含义’。------毕达哥拉斯的数本原说也包含一种对世界现象的根本的可推演性和合谐结构性的信念,但他将这“可推演性”基本上理解为西方传统数学式的,因而缺少《易》的可推演性中的那种对于人生的、而不仅仅是天象的预言能力。不过,这种“数学”比后来的柏拉图的“辩证法”和亚里士多德的“逻辑”要境域化得多。由毕达哥拉斯及其学派参与而创立的古希腊数学是一种从形式上讲比较“纯粹关系化”的学科。它不再关注数所代表的经验对象,而只关注数与形的意义本身和关系本身,找到了发乎数形系统自身的“证明推演”的方法。
这想必给了这些开创者们以极大的理智惊喜和对于“数是本原”的信心。所以,他们以数自身的结构和谐为真实的标准,具有某种超时代的前瞻性。但是,这种数学的符号系统却是不够简易的,缺少可直观的循环结构,而且,它里面的区别达不到微妙的对立,无法成为构造原发势态的、能潜伏于境域中而随时参与到构造和谐样式的过程中来的区别性特征。在这样的符号系统中要发现新的样式就不如在易象中容易,尽管要比在对象化的系统中强;特别是,使用这种无法直接帮助和显示构成过程的符号系统的人不会看重变化的、“偶然”的过程,而是看重那能体现必然合理性的结果,认为是它们而不是那些形成它们的变动过程和情境是更真实的,由此而鼓励一种追求静态的、超境域的和不变的本质结构的思维倾向。-----
-莱布尼兹的二进制数学表示法没有获得生存意义上的位置与时间的含义,没有简易化、变易化、境域化为原本的区别性特征,因而无法自发地、合乎时机地参与人的生存活动。因此,他的有机论中缺少能朝向未来、进入真实的变动过程的活的时机化维度,没有忧患意识,无法真正突破在时空中构成的现象与超时空的本体的二元化分裂。就此而言,他的思想相比于当代西方哲学中的一些思潮,比如生存现象学、解释学、存在主义、维特根斯坦后期思想、实用主义、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等,还是相当传统的。从总体上看,他的思想处于传统的毕达哥拉斯主义与《易》之间,但这种可“人工智能化”的新毕达哥拉斯主义毕竟还是数理型的,也就是说,它依然是比较硬性的和非艺术性的,要求人去适应
它的仿真世界
、可计算时间而不是反过来适应人的自然世界和生存时间。”
即六十四卦在莱布尼兹看来至少是文字回溯上的基本元素或字母,是一种最原始的语言表达方式,而这种单元符号,正是其二进制理念中的“数之本原”观的意义所在。然而,莱氏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对“弥伦天地”之道的《易学》而言,不过是管中窥豹罢了。在我们上古智者眼里,《易》是“刚柔相摩(时间运动),八卦相荡(空间变化)”(《系辞》))的,通过“设卦”,
“观象”而可知晓万事万物。“其小无内,其大无外”,它不仅可以表达“数之本原”,更可以表达宇宙有序的时间性和空间性,而我们人类所知的乃至不知的所有的万事万物,又何尝不在宇宙的这种有序性下繁衍生息。一言敝之,《易》是将宇宙的有序性改造成可用于推演或感知的全息周期意义,来成就其万能之功的。
6.
上面说道,六十四卦不仅仅表达着时间的运动意义,同时也诠释着空间的变化象义。它是人类对我们这个有序宇宙所作的最原始、最本质的解读,同样也是最精辟、最博大的恒理。你可以理解为它是宇宙的语言,也可以理解为宇宙的模型,可以说成是“数之源”,也可以讲为“象之本”,是可以贯穿一切至理、一切学问的“东西”。
所以,它的意义决不谨限于诸如《周易》简单卜筮的辞义象理。换句话说,真正的《易》是任何观念、思想、言辞所不可束缚的,它是无边的、无界的、无限的,只有脱离一切模式的制约或限定,才能真正领会这种无处不在的“恒理”,即易道。
引用书目:
1.《系辞》;
2.《象、数与文字》 作者:张祥龙。
:04: :04: :victory: :10: 学习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