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风散人 发表于 2007-10-4 17:34

太极

“太极”一名最早出现在【庄子】和【易传】里,至于后来哲学概念的引申主要受到【易传】的影响。“《易》有太极”( 【系辞】),在书中仅喻指占筮时蓍草尚未分开演算的状态,后人常理解为事物开始发展变化前的原始本体状态。关于“太极”的意韵,历代《易》家都十分重视。尤其是宋代随【太极图】的横空出世,对太极的演绎也由宽泛的理解进入到宇宙本体论的研讨中,对后世产生深刻地影响。我们可以通过历代以来古人对于“太极”一词的不同注释,了解到 “太极”在这一过程中意义的驳杂迁变。 @~*Sx1s}{
1.太极是方位。【庄子•大宗师】:“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意指极高。“太”就是大,“极”就是最终的意思。这里的太极与【系辞】意义上的太极有较大的区别,属于早期的名词意义。王申子【大易辑说】曰:“其中宫天五地十,太极也。”是针对【河图】之中宫位而言,意指万物数理尽在五十之中变化,无出其右。将太极理解为宏大的整个宇宙系统。【周易马氏传】:“‘《易》有太极’,谓北辰也。”不置可否。 MWC0Y"d1>
2.太极为筮法虚一不用的那根蓍草。【周易子夏传】:“一不用者,太极也。”从太极名词的由来出发探究筮法之理。【周易探元】:“舍一不用者,以象太极虚而不用也。”其虽也指虚一不用的那根蓍草,但已有太极为虚无静处之概念。这种思维方式犯了本末倒置的错误。 >-A*zGv
3.太极为筮法四十九根蓍草。【周易探元】:“四十九数合而未分,是象太极也。”【周易经传集解】:“一,非太极也。太极,四十九之总数也。”都在已有太极未分之理的思想上去理解筮法过程。也有不恰当性,如既然太极是未分之物,则筮法中一与四十九未分前的五十才是太极。 0O9~ 0Z-
4.太极为《易》之全体。林栗【周易经传集解】:“《易》之中有太极焉,则卦之全体也。有两仪焉,则卦之重像是也。两仪自太极而判,故曰‘太极生两仪’也。”这种理解有点另类,可视为太极之泛滥。 , &: k`i]
5.太极为无。王弼【系辞注】:“太极者,无称之称,不可得而名。取有之所极,况之太极者也。”有点抄袭【老子】的“道”说,但理解上有所不同。老子是解释道的开始,王弼更倾向于整个的宇宙。 rkp ETI}Yr
6.太极为气。汉人刘歆、郑玄等直言太极便是“中央元气”、“淳合未分之气。”李简【学易记•图说】:“天地之初,一气而已。云太极者,一气未分之初欤。”有着本体论的味道。【宋元学案】:“太极与此气非有两物,只是主宰此气者便是,非别有一物在气中而主宰之也。”试图解释气与太极的关系,但似有无据之嫌。 +?IwDNz
7.太极为一。唐孔颖达曰:“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纯粹的宇宙本体论。邵雍则曰:“太极,一也。不坳。生二,二则神也。”指出作为一的太极寂然不动,动则生变。这些都是象数皆论,极索事物之本质。邵伯温解释道:“天地万物莫不以一为本,原以一而衍之为万,穷天下之数复归于一。一者何也?天地之心也,造化汉字原也。归于一。” L$Ko5o
8.太极就是阴阳。周敦颐【太极图说】:“阴阳,一太极也。”认为太极就是由阴阳两性相辅相成而就。可见他是站在阴阳分裂的角度来理解太极。 )^3.{="=
9.太极为混成一体。【宋元学案】:“混成一体,谓之太极。”谓事物总和之称。朱震“一气混沌而未判之时”以混成一气为“天地之大本。” d'bA;X
10.太极为万物之根。【朱文公文集】:“圣人谓之太极者,所以指夫天地万物之根也。”指出太极是宇宙万物所以产生的原始本体。 5NRLrhH
11.太极为“心”。 【宋元学案】:“以天身而论之,心者,易之太极也。”邵雍也在《观物外篇》中提出“心”为太极的命题。其曰:“心一而不分,则能应万物,此君子所虚心而不动也。人心当如止水则定,定则静,静则明。”此是以太极之理胜出也。 % s/CwvN1
12.太极为“中和”之理。【宋元学案】:“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此理至矣。外此,岂更复有太极哉。”其认为中庸之道有太极义。 ^W%k>+d+
13.“诚”为太极。李光地【榕林全书】:“【通书】四十章皆错综以阐太极之蕴,然其义有攸当,而前后诸章盖互相发,首两章言诚,诚即太极也。”此是以太极象约其书。 mg[6df
14.《易》理为太极。【宋元学案】:“朱子曰:且夫【大传】之太极者何也?即两仪、四象、八卦之理,具于三者之先而蕴于三者之内者也。”吴桂森【周易像象述】:“寂然不动者也,所谓太极也。无此理,便无所谓易。有太极,便有易。”两者都以易中不变之理以为太极。赵汸【周易文诠】:“易固生生不穷矣,必有所以生生之理主宰于其中,不有太极乎。”认为《易》理出于自然之理也。 ov:d]/Ej<
15.物皆有太极。胡震【周易衍义】:“朱子曰:太极者,象、数未形而其理已具之称。形、器已具而其理无朕之目。”【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图】曰:“言万物皆有太极。太极也者,天地之大本耶。”不单言宇宙有太极之本质,凡物之生俱有一个浑沦之太极。 yzF]?
16.太极为物之理。宋朱熹:“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朱子语类】:“太极只是个理。”鲍云龙【天原发微】:“太极总天地万物之理而得名。”丁易东《周易象义•易统论》:“易,一太极而已矣。太极,一理之极至而已矣。”【厚斋易学】:“太极者,以天地万物之理无先于此也。”胡震曰:“太极者,天、地、人、物混然一贯之理,无象形而能象形者也。”邵雍《皇极经世书》:“道为太极。”这些都强调太极便是事物根本之理。 9ga@i[e<?>
17.浑沦即太极。李杞【周易详解】:“夫太极者,形、气、质未离之初,混混沌沌,不可得而指名,故谓之太极。”与邵子“是故太极,元气函三为一”之论同出一辙。冯椅【厚斋易学】:“元气浑沦,阴阳未分,是谓太极。”则是对万事万物之原始本体的探讨。邵子曰:“太极者,一元。一元者,乾元、坤元之本,合而未离者也。” J%XQZ:jb_
18.太极为“虚”、“静”。邵子曰:“太极本静,故不动为性,发则神。”【易通变】:“太极者,太虚也。太虚无物,理为实义。” ).9n r
19.太极又曰“之真”。代表丹学的最高境界,是动静、阴阳的本体。【参同契】曰:“炼神不虚,与道合真。抱元守人,形神俱妙。” 4DClzt0E
20.太极“形上”、“形下”之观而已。朱子曰:“太极者,本然之妙也。动静者,所乘之机也。太极形而上之道也。阴阳,形而下之器也。自形而下者观之,则动静不同时,阴阳不同位,而太极无不在焉。自形而上者观之,冲漠无朕,而动静阴阳之理已悉具于其中矣。”其认为从形下角度看,动静、阴阳虽不同时、位,但太极仍寓其中;从形上角度看,太极无形而混为一,内蕴动静、阴阳之理。此又是观【太极图】先入为主之理论。 *Ng_Vv\B
以上可知,“太极”理念在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里逐步建立了其特立独行的意识形态,沉淀为东方人所独有的“太极文化”。其作为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历代以来,尽管对太极的认识存在着诸多不同的观点,却丝毫未见动摇太极作为服务于《易》之原始本体的最终目的。从近现代《易学》的发展看,太极的丰韵不仅未扰乱我们的视线,反而使我们更清晰、全面地领会到其作为事物本源的深刻哲理性。它给现代科学正确理解太极作为宇宙之原始本体意义,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花开叶散 发表于 2007-10-4 19:03

:paishou:

玉琢 发表于 2007-10-18 11:25

:victory: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太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