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景磐易学 发表于 2012-5-21 09:09

刘伯温论南龙

本帖最后由 杨景磐易学 于 2012-5-21 09:13 编辑


[普劝称赞圣号]南无大行普贤愿王菩萨!

姚桐寿《乐郊私语》:括苍刘伯温多才艺,能诗文,尤善形家言。尝以儒学提举得相见于钱塘。后十年余,刘已解官,复见于海盐之横山,把臂道故,至于信宿。谓余曰:“中国地脉俱从昆仑来,北龙、中龙,人皆知之,唯南龙一支,从峨嵋并江而东,竞不知其结局处。顷从通州泛海至此,乃知海盐诸山,是南尤尽处。”余问何以知之?刘曰:“天目虽为浙右镇山,然势犹未止,蜿蜒而来,右束黟浙,左带苕霅,直至此州长墙、秦驻之间而止于是。以平松诸山为龙,左抱以长江、淮泗之水,以庆绍诸山为虎,右绕以浙江、曹娥之水,率皆朝拱于此州,而后乘潮东出,前后以朝鲜、日本为案,此南龙一最大地也。余问:“此何人足以当之?”曰:“非周孔其人不可,然而无有乎尔!吾恐山川亦不忍自为寂寂若此也。”姚桐寿,生平事迹不详。刘基(1311一1375),字伯温,浙江青田人。元末进士。曾任江西高安县丞、江浙儒学副提举、处州总管府判,不久弃官隐居,著《郁离子》,揭露元末暴政。至正二十年(1360年)至应天(今南京),劝朱元璋脱离韩林儿,独树一帜,并为筹划用兵次第,参与机要。明初任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封诚意伯。洪武四年(1371年)为胡惟庸所谮,被免职。善文章,与宋濂齐名,著有《诚意伯文集》等书。中国地脉有三条干龙。黄河与鸭绿江之间为北条干龙,即北龙:黄河与长江之间为中条干龙,即中龙;长江之南为南条干龙,即南龙。由于中国地势西高东低,众水由西向东流入海洋,而古代地理学认为龙随水走,故三条干龙是自西向东。到底什么是龙呢?廖瑀《泄天机·寻龙入式歌》:“爰从重浊凝于地,便有高低势。势来起伏是行踪,前贤呼作‘龙’。”所谓“重浊凝于地”,是指大地上凝结的山。山势高低起伏,似龙形,故称为龙。蔡元定《发微论》云:“夫山以静为常,是唯无动,动则成龙矣。成龙之成,必踊跃翔舞。”所谓踊跃翔舞,也是指山脉高低起伏之势,山“动则成龙”,也是指此。刘伯温认为,中国地脉俱从昆仑山来。他具体论南龙说,南龙起自峨眉山(峨眉山在四川省峨眉县西南,以有山峰相对如峨眉,故称峨眉山,峰峦挺秀,山势雄伟,有“峨眉天下秀”之称),随长江逶迤东下,至海盐诸山为南龙结局处。繆希雍《葬经翼》指出:“天下大龙,都随水走,至于将结,必然逆转,列成局势,则结地无疑也。”只有山水逆转,列成局势,才是大龙的结局处。海盐县在长江口以南,杭州湾以北,东临大海,境内有长墙、秦驻二山。那么,龙脉至海盐是否“山水逆转,列成局势”呢?刘伯温指出,南龙之脉近处白天目山而来(天目山在浙西省西北部,西南——东北走向),其右有新安江(源出黟县境内)、浙江(即钱塘江,其上游为新安江)卫护,其左有苕溪、霅(东、西二苕溪在湖州附近汇合后称霅溪,北入太湖)缠绕,东至长墙、秦驻二山之间而止。平湖、松江诸山在其左为青龙,抱以长江、淮泗之水;庆元(治鄞县,即今宁波)、绍兴的四明、会稽诸山在其右为白虎,绕以钱塘江、曹娥江,其青龙、白虎诸山皆朝拱于盐海,由此知其为南龙之结局处。但其势尚未止,“而后乘潮东去”,以东海、黄海为明堂,以朝鲜、日本为案山。堂局甚阔,刘伯温称“此南龙一最大地也”。南龙局势之大,可为天下之最。刘伯温认为非周公、孔子这样的大圣人不能对应南龙这样的大局势。但周公、孔子已是两千年前的古人了。刘伯温说,“吾恐山川亦不忍自为寂寂若此也”。他是希望再现周、孔这样的大圣人来治理天下。这当然是一种非常良好的愿望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刘伯温论南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