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地理风水考
《堪舆杂著》:杭州干龙自天目起祖,远不能述,从黄山大岭过峡后,一枝起南高峰,从石屋过钱粮司岭,起九曜山、起王山,过慈云岭,起御教场、胜果山、凤凰山,过万松岭,起吴山,入城。一枝起北高峰,从桃园岭、青芝坞跌断,起岳坟后乌石山,从智果山保叔塔入城。来龙沿江而下,皆自剥星峦遮护,隔江诸峰远映,护龙直从萧山至海门,生天弧天角星。从别子门石骨渡江,起臯亭,诸山作下砂兜转。右界水自严州桐庐流入钱塘江。左界水自余杭西溪流入官河。惜两界分流未合,城中诸河塞阻秽浊,脉络不清,西湖之水又从昭庆左分出,流断北龙,非宜。杭州在浙江省北部,钱塘江下游,大运河南端。五代时十国之一的吴越建都于此,南宋迁都于此。著名的西湖在市区西部。西湖西部诸山,统称武林山,故杭州亦称武林。名胜古迹有灵隐寺、飞来峰、岳坟、虎跑泉、六和塔等。杭州龙脉以天目山为祖山(天目山在浙江省西北部,也是在杭州西北部,西南——东北走向,长130公里,宽20公里),分二枝分别起于南北二高峰,(南高峰在西湖西南,北方峰在西湖西北),分别由吴山(吴山在西湖东南,左带钱塘,右瞰西湖)和保俶塔(保俶塔在西湖北岸保石山上,塔高45.3米,塔基小而塔身高,纤细挺拔)入城,二枝合而为一,沿江而下。其东南有虎爪山、龛山,隔江与臯亭山、赭山相对,钱塘江流经其中,东接大海,谓之海门,使钱塘江口呈喇叭形,形成著名的钱塘潮,蔚为壮观。钱塘江口的涌潮以每年农历8月18日在海宁所见为最著。整个涌潮全程80公里,历时4个小时。因钱塘江口呈喇叭形,杭州湾口宽处达100公里,向内逐渐浅狭,至海宁市盐官镇,骤缩为3公里,致使潮水涌积,潮波传播受到约束而形成。涌潮来袭时,潮头壁立,波涛汹涌,犹如万马奔腾,潮头高度可达3.5米,潮差可达8.9米,成为自然界之壮观。杭州右界之水,新安江、信安江、东阳汇而东流。在严州桐庐江入钱塘江。左界之水有苕溪由余杭流入,汇官塘河北入太湖。其左右两界之水未能汇合,西湖之水也从左侧分出,切断北龙,因而未能使杭州城形成山环水抱的格局。自从隋朝开通杭州至洛阳的运河之后,杭州便开始成为重要的商业城市,史称当时这里“川泽沃衍,有海陆之绕;珍异所聚,故商贾并凑”。五代十国时代的吴越国在此建都,进行过规模浩大的修建。南宋又迁都于此,南宋历代皇帝大都不图进取,一代一代地大兴土木,营建都城,在这里寻欢作乐,醉生梦死,使杭州很快成为全国第一大城市和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但是,吴越国期间杭州发生较大火灾二次:第二任吴越王钱元瓘在任期间,曾于天福六年(公元941年)岁次辛丑七月,都城发生火灾,宫室府库几乎全被焚掉,钱元罐也因此惊恐致狂而死。最后一任吴越王钱弘俶(显德)五年(公元958年)岁次戊午四月辛酉夜,杭州城南火起,很快延及内城,官府庐舍几乎全被烧毁,第二天早晨,大火将及镇国仓,在重病中的钱弘俶勉强赶去指挥救火。南宋期间杭州较大的火灾就发生过四次:宁宗嘉泰元年(1201年)岁次辛酉三月戊寅,杭州发生火灾,燃烧四昼夜,焚毁民居五万三千余家;宁宗嘉定元年(1208年)岁次戊辰三月壬辰,杭州发生火灾,燃烧四昼夜,焚御史台官舍十余所,民居五万八千余家,死人无数,城中房舍被毁近十分之七;宁宗嘉定四年(1211年)岁次辛未三月丙子,杭州大火三日,焚省、部等官舍,延及太庙,焚毁民舍二千余户;理宗绍定四年(1231年)九月丙戌夜,杭州大火,因朝廷派重兵专门保护相府,才使相府免于焚毁,大火于是延烧到太庙、三省、六部、御史台、秘书省、玉牒所,将其部治所建筑全部焚毁。杭州频发火灾,这与其地理环境有关。本来杭州具有依山面海之势,双龙(南龙和北龙)入城,沿钱塘江而行直至海门;只是北龙拦腰被阻断,西湖之水左出北流未能与左界水汇合,苕溪由余杭流来亦折北流入太湖。龙随水走,北龙在行进中受阻,故使南北两条干龙失去平衡,北流之水泄脱北龙之气,致使南龙之火肆虐无制,故杭州城屡有火灾。增长知识了 杭州的风水考查,经历上下几年真是了不起.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