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典故之因名得利
周易起名版报道南通天宁寺北边有个胡长龄状元府。胡长龄是怎样中状元的呢?据野史记载:胡长龄殿试后按成绩名次本来排在第十名,当主考官将卷子“进呈御览”时,乾隆皇帝当时年已七十九岁高龄,一看胡长龄的名字,不禁欣喜异常,说“胡人乃长龄呀”,乾隆皇帝是出生于北方游牧氏族的“胡人”,而“胡长龄”这个名字的意思正合这位“胡人”乞求长命百岁的心境,为借这个名字图吉祥,“龙心一大悦就把胡长龄提拔为第一,封胡长龄为状元。当时文人有笔记称之为《胡长龄以名得大魁》(《清稗类钞•五》)。实情究属如何不必深究,总之南通的胡长龄中了状元了。
胡长龄(1758-1814),字西庚,号印渚,江南通州(今江苏省南通市)人,生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卒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享年五十七岁。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大魁天下钦点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乾隆五十六年大考二等,提升为侍讲学士,武会试副考官。乾隆六十年任国子监祭酒,并主试山东,后官至礼部尚书。为官清正廉明,刚正不阿,反对趋炎附势,曾多次智斗当朝权倾一时的和珅,表现了长龄的机智与不畏权势。胡长龄一生唯嗜读书,过目成诵,住京都时,每夜燃烛数寸,用以读书,偏阅经史,工诗赋,史学造诣尤深。他才誉卓著,位“江东三俊”(马有章、李懿曾)之一,与山阳汪氏合称“汪经胡史”。由于劳累过度,不幸死于回乡途中。胡长龄著作有《胡三余堂存稿》等传世。
胡长龄是通州名士,很有气节。照封建朝考礼仪,殿试得中的进士都算是当朝宰相的门下。但是胡长龄深知和珅是个弄权枉法贪赃无厌的家伙,作为状元却没有去和珅处拜谒,和珅恼火透了,就让胡长龄按规定当个翰林,一晾就是十年,说起来在京城当翰林,写写“应制诗”,或者“陪太子读书”,名声好听,可是有面子没里子,胡长龄当了十年翰林。却把自己的财物“典鬻殆尽”。一个朋友看他这样可能活不下去,就在和珅做寿的时候,用乌贼鱼的墨汁仿胡长龄的字体写了一副寿联送给和珅,并请一位侍朗对和珅说:“胡长龄又穷又病,没一件好衣裳,不能亲自来贺寿了!”和坤笑着说:“胡蛮子穷到这个地步了?”没过几天,朝廷就下诏任命胡长龄为山东学政。还是胡的这位朋友,仍用乌贼鱼墨汁写了一个谢帖趁和坤不在家时送到和珅府上去。后来和珅倒了台,被抄家时发现朝廷大臣都与和珅有交往,惟独没有胡长龄的只字片纸,因为用乌贼鱼墨汁写字,过一段时间字迹就会自行消失。就因为同和珅没有牵涉,更显鲠气,胡长龄得到嘉庆皇帝的赏识,胡的官职逐步提升到礼部尚书。
胡长龄的文才、清名,得到世人称道,南通人更引以为荣。上述故事中,胡长龄朋友出于好心瞒着胡拍和珅马屁虽不足取,但说明一个无情现实:那就是穷京官纵然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只凭舞文弄墨是活不下去,非得趋炎附势不可,方可谋得一个实职差事那才有活路,怪不得古人云:“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老老实实吃这份官俸也就够可以的了。胡长龄的朋友为他谋得一个学台实缺,就使他有了“活路”。但话得说回来,胡长龄到底是清官。当学政时行旌所至接受一点“程仪”,门生属吏奉上一点“贽敬”是可想而知的,只要不违常规就行。按现代规定,款待上级官员也得备个“四菜一汤”嘛。记得早年从天宁寺北经过时,看见胡长龄状元府的仪门,也不过像一般人家的“大门堂”一样,并不显眼。这正是一位清官的写照。
孙庆咸改名应试
孙山麓,会稽人,初名某,田于春官,北上屡不售。值咸丰纪元,举行恩科,乃易名庆咸,以应其瑞。然当闱前访友,犹用旧刺,其仆且不知有改名事也。试毕侯榜,不作第二人想。揭晓名,令仆往观,己则秉烛以待之。已而报者纷至,同寓多获隽者,而孙之捷音杳然也。无何,仆归,默无一语,如已绝望矣,犹强询之曰:「何如?」仆仍默无一语。孙曰:「然则会元何人?」曰:「亦孙姓,但其名为庆咸耳。」孙闻之,忽跃起,因骂其仆曰:「王八旦,即我也。」盖喜极语促,不觉脱口而出耳。
试差取吉名
光绪间,其科云贵试差,所简四人,考差均非前五名,孝钦后特圈出李哲明、刘彭年、张星吉、于齐庆,合成「明年吉庆」四字。军机大臣面奏于简副考官,有所未便,改派吴庆坻。初因骆成骧之名有二「马」旁,吴鸿甲又有「鸟」字,均未能合格也。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