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极与【周易】
神秘而魅力无穷的太极,是东方文化的象征。
太极一词最早见于【周易】,如“易有太极,是生二仪”。(【易•系辞】),太、大也、极、无极、无限之谓,太极指天地混沌未开辟之先的原始状态,故【周易】认为太极即太始,为宇宙的最初本原,至高无上的本体,而太极图则可视为象征宇宙演化的模式图。
太极图是阴阳对立统一的征象,是阴阳协调的妙合,又是圆运动的标志。
一、【易传】对太极的重大贡献。
1、【易传】赋予了太极阴阳气化的内涵,对阴阳理论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易传】对太极的重大贡献,除了命名之外,还赋予了阴阳气化的内涵。
阴阳和太极相结合是阴阳气化理论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对阴阳气化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早在【易传】即已把太极因阳气化作为化生万物的本源。如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系辞】),一阴一阳之谓道。这里的“太极”一词为【易传】首次提出。“两仪”指阴阳合抱,“两仪生四象”,则指阴阳气化。“一阴一阳之谓道”。道,即太极,指出了“太极”即是阴阳气化的统一体。
总的来说是所谓“易”有“太极”,指无极生太极,“太极”指天地乾坤,“两仪”指阴阳二气,“四象”指少阳,老阳,少阴,老阴,即春夏秋冬四时阴阳消长,八卦即天、地、风、雷、水、火、山、泽,象征金、土、木、水、火、五行。【易传】的这一著名的命题成为了太极阴阳气化的导源。对阴阳的相互作用,在【易传】中也不乏记载,如(【易•坤,文言】“阴凝于阳必战,为其嫌于无阳也”,(【易•咸•彖】)曰:“二气感应以相与”。
【易传】不仅以阴阳,还以柔刚健顺来表达阴阳的相互作。如(【易•否•彖】)“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易传】开创了太极阴阳气化对阴阳气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为诸子百家及易学太极阴阳学说的发展开了先河,也为中国太极阴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由于太极阴阳具有浓缩阴阳相互作用的优势,故【易传】一经提出,即立刻得到了易学及诸子百家的重视,从而得到了大发展。首先【老子】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明确指出了阴阳的合抱。
【庄子】亦曰:阴阳四时运行各得其序。(【知北游】)
【荀子】提出: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礼论】)
【管子】则曰:天地(阴阳)和气,和则万物从。(【管子•幼官图】)
【吕氏春秋】又曰: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阴阳)和同,草木繁动。(【吕氏春秋,孟春纪,孟春】)
【淮南子】亦提出:“合阴而为阳”。(【天文训】)
【春秋繁露】则曰:“独阴不生,独阳不生,阴阳与天地参而后生”。(【顺命】)
足见诸子百家对太极阴阳气化都有一定的发挥,虽然没有直接提出太极二字,但实际上都是对太极阴阳气化的阐述,反映了【易传】太极阴阳气化理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易传】阴阳气化理论对太极图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易传】阴阳气化理论在【易】学领域和【易】学家中的影响是很大的,并得了进一步发展。首先,是创造了太极图,并在此基础上对太极阴阳气化作了进一步发挥。汉代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中的水后匡廓,月体纳甲图是最早的太极图阴阳鱼模式,魏伯阳的月亮消长很可能成为创造太极的早就胆元(28—79),这只是人们的推测和猜想。
事实上,太极图即不是出自道家,也非邵雍,周敦颐所创。周敦颐的【太极图说】确系源自【首藏】所载【上方大洞真无妙经图】,但只不过是把道家修炼图发挥为宇宙发生图而已。道家修炼的太极图,明显地是在【周易参同契】水火匡廓图的基础上为作道家炼丹修炼的目的而作画的,并非真正的太极图,而是儒家相合的产物。
真正的太极图和道家修炼没有关系,而是从生产实践中来的。是阴阳鱼的组合,源自上古时期的鱼纹。亦即是图腾崇拜的产物,而双鱼追逐图,则可能是太极图的前身。至今的太极图则是在双鱼图的基础上逐渐演化而来的。很可能是易、道学家们在太极阴阳理论的基础上的共同产物。
那么,太极图无论是出自月相的盈亏消长,还是受人面鱼图和双鱼追逐图,还是鱼图腾,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太极图的出现,都和生产劳动有着密切的关系。据此说明太极图深为历代人民所注重,原因不仅因为太极图代表了哲学家们成就,而且也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缩影。
因此,可以说是古代劳动人民创造了太极图,但是起到了把太极图宣传于世作用的主要任务则是宋代大儒家朱熹及陈传、邵雍、周敦颐。朱熹获太极图并于【周易本义】首载太极图。陈传的先天太极图也起到了有力的宣传作用。
同时,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易传】阴阳气化理论对太极图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是不可磨灭的功绩。
二、太极图对阴阳气化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太极图推出后,宋代三大易学家,周敦颐、邵雍、陈传,对太极阴阳气化理论更进一步发展起来,如周敦颐提出著名的“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太极图说】)的论断。在【易传】动为阳,静为阴的基础,进一步强调了动静与阴阳气化的关系。大大丰富了太极阴阳的气化理论,其著【易通•动静】还进一步指出:“水阴根阳,火阳根阴,五行阴阳,阴阳太极。四时运行万物终始”。即把太极阴阳气化和水火相联系。
邵雍的【皇极经世】对太极阴阳气化论【观物外篇】说:“太极既分,两仪立矣。阳下交于阴,阴上交于阳,四象生矣。阳交于阴,阴交于阳而生天之四象;刚交于柔,柔交于刚而生地之四象。于是八卦成矣。八卦相错,然后万物生焉。充分阐述了太极气交,进一步明确了太极阴阳气化。
因为太极一开始就是和八卦相紧密结合的,从【易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就标志着太极八卦的血脉关系。陈传的“先天太极图”实际就是【易传】太极八卦的图观。太极八卦的结合,所谓“太极含阴阳,阴阳含八卦”其优势在于更能充分反映阴阳气化的盛衰消长状况。
综上所述,【易传】提出太极和八卦阴阳气化理论为阴阳气化理论升华作出了杰出贡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最先确立了太极与阴阳的统一,开创了太极与阴阳的气化关系(“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第二,把太极和四时(四象)相结合:“两仪生四象”。加强了太极阴阳与自然界四时阴阳消长的联系。
第三,把太极和八卦相联系(“易有太极,生八卦”)更突出了太极阴阳气化的物质性。
总之,太极阴阳气化理论是阴阳理论的升华,对阴阳学说以及太极理论都有重大意义。
三、太极与阴阳文化。
中国文化是阴阳文化,【周易】是阴阳文化的总源,太极文化是阴阳文化的代表。
太极阴阳被广泛地应用于中国传统文化中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株奇葩。太极阴阳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惊人的渗透力,几乎遍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每一个角落,其影响之深远,是十分罕见的。无论易儒或道家都视之为己学,无不以太极阴阳为正统宗传。太极阴阳被应用的极为广泛,包括哲学、易学、古天文学、儒家、道家、医学…...皆无不涉及。
一、太极阴阳在宇宙发生学记宇宙本体论的应用。
首先把太极作为宇宙发生学的是【易传】其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系辞】)
提出了太极阴阳气化是宇宙万物发生的根源。太极是宇宙的本体。并首次提出两分法宇宙起源论,由于【易传】对阴阳气化的精辟阐述,以及所强调的“一阴一阳之谓道“。据此,表明了【易传】的太极是指阴阳的气化,而非超出阴阳之上的另外实体。因此,太极本体论学被唯物主义一派的易学家所继承。然而由于【周易】没有明确指出太极的物质性,而又提出了”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又被宋明理学家作为“天理”“心”的化身,在宋明时期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老子】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的“一生二”和后文“”万物负阴而抱阳“说明【老子】的观点依然是阴阳气化的宇宙发生学说,只不过没有直接”太极“二字而已,但与【易经】不同的是【老子】提出的三分法。三分法的起源仍然可能是受八卦的上、中、下三爻的影响,三爻也是八卦六爻六分法的基础。但【老子】的宇宙本体则是“道是某超越太极之上的绝对本体论。
自从宋代推出太极图后,太极阴阳被作为宇宙发生学的解释就更深刻,如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就是开创了用图说的方式对太极阴阳气化与宇宙发生学的关系进行阐述的先例。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把太极图从道家的内丹修炼说中升华出来,作为宇宙发生学的依据,是用易理解释宇宙规律的杰作,以后用太极解释宇宙发生学者,皆无超过周氏者。
上述【周易】到宋代周敦颐【太极图说】,太极阴阳被作为解释宇宙发生学和宇宙本体论依据的水平不断提高,从理义阐发到图说发挥皆逐渐升华。太极图说的阐述促进了太极阴阳气化的发展,使太极阴阳气化被提高到了哲学的巅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