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250 天 连续签到: 11 天 [LV.8]以坛为家I
|
本文出自联合国秘书长兼教科文中国易经协会会长潘基文之手,受中国周易研究会之托盗自路边摊寅午戌之电脑。
万物生长物质基础
元始说:“阳升到天,太极而生阴,以窈冥抱阳而下降。阴降到地,太极而生阳,以恍惚负阴而上升。一升一降,阴降阳升。天地行道,万物生成。”
说明万物是因为阴阳升降的结果。尽管我们不理解阴阳,至少可以把它当做阳光的南北运动。至少元始没有说,阴阳是胡思乱想出来的,而是有针对性地意想出来的。这个对象就是地球周年运动。而且因为元始老祖没有领会地球实际是因为自己的相对太阳运转而产生四季周转的,所以,就大大小看了太阳,把太阳锁定为一天这个小角色。比月亮还要小呢。所以啊,阴阳地位膨胀,成为通天达地、生天生地生万物的活灵活现的主角。冤枉啊冤枉,太阳真冤枉。现代人谁都知道,太阳是万物生长的重要因素,而元始归因为阴阳所为,伪科学啊伪科学。不过伪则伪矣,却反得真。真是强化了一个独立运行、密切匹配天地的阴阳,造成一个文化的焦点,理论的概念:“大道之中而生天地,天地有高下之仪。天地之中而有阴阳,阴阳有始终之数。”就是说,由道推天地,天地运阴阳,继续“一上一下,仰观俯察,可以测其机。一始一终,度数推算,可以得其理。”,实行测度天机,进行反向推理,“以此推之,大道可知也。”,原来目的还是要知道天地的行走道路!!!诚可谓胆大包天,费尽心机!自此说来,我原先说,〔阴阳是对地球运转年周期性的正确认识〕,就一点也不吹牛啦,毫无疑问,元始认识的
就是地球的周期性,而且把这个周期性归因为阴阳,而且把阴阳的升降当做打探天地道路的机关。可谓神机妙算啊。
这个阴阳之理也确实管用,上天的星辰,地面的云雨风霜、金木土石,全然称为其嫡系子孙门徒,统同收归囊中:“天地者,大道之形。阴阳者,大道之气。寒、热、湿、凉,形中有气也。云、雾、雨、露,气中有象也。地气上升,腾而为云,散而为雨。天气下降,散而为雾,凝而为露。积阴过,则露为雨、为霜、为雪;积阳过,则雾为烟、为云、为霞。阴中伏阳,阳气不升,击博而生雷霆。阳中伏阴,阴气不降,凝固而生雹霰。阴阳不合,相对而生闪电。阴阳不匹配,乱交而生虹霓。积真阳以成神,而丽乎天者星辰。积真阴以成形,而壮乎地者土石。星辰之大者日月,土石之贵者金玉。阴阳见于有形,上之日月,下之金玉也。 ”
瞧瞧,气象学家一本书的内容,给元始几句话给归到阴阳和道那里去了,真可谓一个不拉。要这么说,还要地球学家、气象学家吗?伪科学就是伪科学,胆子就是大,为什么不等到现代再说呢?太过着急了吧?为名?为利?为口舌?
正因为阴阳份量之重,生杀关系之大,于是乎,中医用之解释人体,历法家用之成定节气,军事用之解释敌我势力.
8、阴阳到底是什么
太上老祖说:“天地之间,亲乎上者为阳,自上而下,四万二千里,乃曰阳位。亲乎下者为阴,自下而上,四万二千里,乃曰阴位。”嗨嗨,还把天地给划分性质了,和当初划分阶级有异曲同工之妙。上面说了,这个距离可是臆测的,但是毕竟还是数字,而且是十进制数字,他她们拥有十进制发明权啊!!!!!!!
太上老祖又说:“一岁以冬至节为始。是时也,地中阳升,凡一气十五日上升七千里。”嗨嗨,不能小看老人家这句话,一岁以冬至节为始,也就是说,冬至才是一年的开始。现代人早有提倡以节气历法为世界历法,有道理啊,正是古今相应。因为冬至太阳光照顾南半球已经到极点了,该回顾我们北半球了。所以,这是一个准确的阳生起点,就三角函数的正弦波来说,就是最低点。祖先还真有两下子,要没有两下子,还敢叫这么大的名字吗?元始、元皇、太上,哪个都是至高无上的。所以说,阴阳体现了正弦波数学规律,是毫无疑问的,因为她他们的研究对象就是正弦波运动的。
“一气十五日上升七千里”,这口气还蛮大的,一口气走七千里。比我强多一千倍。“三气为一节,一节四十五日,阳升共二万一千里。”,嗨嗨,节气节气,原来是这些个老人家给定义的。“二节为一时,一时九十日,阳升共四万二千里,正到天地中,而阳合阴位。”,呵呵,时节时节,原来也是这些人歇气时定义的。“是时阴中阳半,其气为温,而时当春分之节也。”哈哈,已经到春分了,我们现代也有春分,莫不都是那时给定义的?可真是老传统啊,老传统该不该抛弃?吃饭的传统够老吧,该抛弃吗?改吃西药?不行。既然吃饭的传统不能抛弃,那节气也没有必要抛弃。“阴中阳半”,说明这个阴阳还有数量的变化过程。“过此,阳升入阳位,方曰得气而升,亦如前四十五日立夏。”阳位,现在就是指北半球。那时老人家们知道什么叫做南半球和北半球?多落后啊,造出来个阳位阴位。行,错则错矣,就算了,既往不究。算她他们得了50%分。“立夏之后,四十五日夏至,夏至之节阳升。通前计八万四千里以到天,乃阳中有阳,其气热。”辛苦啊阳到底升到天了,热了,高兴了,可以洗个凉水澡消暑了。走了半年,行程84000里,还真具体。要算一下,还有个速度呢。“积阳生阴,八阴生于二阳之中,自夏至之节为始。是时也,天中阴降。”“积阳生阴”到底是如何生的,我也不知啊,“八阴生于二阳之中”更不知了,就算是老巫师们的想象吧。反正,表现了一个事物发展到极点再返回的意味,我们社会主义发展到公社化莫不就是自然产生“分田到户”的私心了吗?怎么产生的?不用解释,自然!“自夏至之节为始”,那当然,至极嘛。“是时也,天中阴降。”开始下降了。……等等,阴降过程类似阳升,我就不用再费口舌了,你看结果:“积阴生阳,一阳生于二阴之中,自冬至之后,一阳复升如前。运行不已,周而复始,不失于道。”整个是一个循环周期描写,如果把这个过程放在一张图上画出来,就是太极图了!!!!!所以,太极图涵有正弦波曲线,涵有圆周运动,涵有量变过程,是地球的运动的多方面体现。不简单啊!!!!!!
太上老祖接着说“冬至阳生,上升而还天,夏至阴生,下降而还地。”啰嗦,重复了。“夏至阳升到天而一阴来至,冬至阴降到地,且一阳来至,故曰夏至冬至。阳升于天,过春分而入阳位,以离阴位。阴降于下,过秋分而入阴位,以离阳位,故曰春分秋分。”啊,讲的节气名称起名理由。“凡冬至阳升之后,自上而下,非无阴降也,所降之阴,乃阳中之余阴,止于阳位中消散而已。”嗨嗨,还不忘照顾一下阴阳转化的消长小节。“纵使下降得位,与阳升相遇,其气绝矣。”呵呵,就象解放后,国民党余孽再反抗,遇到我军,其气绝矣。“凡夏至阴降之后,自下而上,非无阳升也,所升之阳,乃阴中之余阳,止于阴位中消散而已。纵使上升得位,与阴降相遇,其气绝矣。”这就不举例了。同理。“阴阳升降,上下不出于八万四千里,往来不出三百六十日。”这个三百六十日,说明当时测量可是精度水平不高啊,老祖们。不过呢,饶过,毕竟那时会算数已经是发明创造了,还能要求多高?“即温、凉、寒、热之四气而识阴阳,即阳升阴降之八节而知天地。”有些象中医腔调了,莫非她他们无意开创了产生中医的意识苗头?可能。“以天机测之,庶达天道之绪余。若以口耳之学,较量于天地之道,安得筹算而知之乎?”嗨嗨,这就是天机,泄露天机啊。别看你现在知道,这不过是地球的运转罢了。可是你的哪个时候的祖先,除了会吃喝,哪懂天地阴阳?即使你那祖先比较聪敏,不过耳听口传,神话迷信而已。所以了,太上老祖笑话别人为“口耳之学”,不会算数,哪里冤枉你喔?
得得,阴阳知道这么多了,够了吗?
--------------------------------
《灵宝经》
元始所著
上部《金诰书》
太元初判而有太始,太始之中而有太无,太无之中而有太虚,太虚之中而有太空,太空之中而有太质。太质者,天地清浊之质也,其质如卵,而玄黄之色,乃太空之中一物而已。
阳升到天,太极而生阴,以窈冥抱阳而下降。阴降到地,太极而生阳,以恍惚负阴而上升。一升一降,阴降阳升。天地行道,万物生成。
所谓大道者,高而无上,引而仰观,其上无上,莫见其首,所谓大道者,卑而无下,俯而俯察,其下无下,莫见其基。始而无先,莫见其前。终而无尽,莫见其后。大道之中而生天地,天地有高下之仪。天地之中而有阴阳,阴阳有始终之数。一上一下,仰观俯察,可以测其机。一始一终,度数推算,可以得其理。以此推之,大道可知也。
天地者,大道之形。阴阳者,大道之气。寒、热、湿、凉,形中有气也。云、雾、雨、露,气中有象也。地气上升,腾而为云,散而为雨。天气下降,散而为雾,凝而为露。积阴过,则露为雨、为霜、为雪;积阳过,则雾为烟、为云、为霞。阴中伏阳,阳气不升,击博而生雷霆。阳中伏阴,阴气不降,凝固而生雹霰。阴阳不合,相对而生闪电。阴阳不匹配,乱交而生虹霓。积真阳以成神,而丽乎天者星辰。积真阴以成形,而壮乎地者土石。星辰之大者日月,土石之贵者金玉。阴阳见于有形,上之日月,下之金玉也。
阴阳升降,不出天地之内。日月运转,而在天地之外。东西出没,以分昼夜。南北往来,以定寒暑。昼夜不息,寒暑相推。积日为月,积月为岁。月之积日者,以其魂中藏魄,魄中藏魂也。岁之积月者,以其律中起吕,吕中起律也。日月运行,以合天地之机,不离乾坤之数。万物生成,虽在于阴阳,而造化亦资于日月。
积阳成神,神中有形。形生于日,日生于月。积阴成形,形中有神。神生于金,金生于玉。随阴阳而生没者,日月之光也。因数生光,数本于乾坤。随阴阳而升降者,金玉之气也。因时起气,时本于天地。
一气初判,大道有形而列二仪。二仪定位,大道有名而分五帝。五帝异地,各守一方。五方异气,各守一子。青帝之子,甲乙受之,天真木德之九气。赤帝之子,丙丁受之,天真火德之三气。白帝之子,庚辛受之,天真金德之七气。黑帝之子,壬癸受之,天真水德之五气。黄帝之子,戊己受之,天真土德之一气。自一气生真一,真一因土出。 故万物生成在土,五行生成在一。真元之道,皆一气而生也。
大道本无体,寓于气也,其大无外,无物可容。大道本无用,运于物也,其深莫测,无理可究。以体言道,道始有外内之辨。以用言道,道始有观见之基。观乎内而不观乎外,外无不究而内得明矣。观乎神而不观乎形,形无不备而神得见矣。
道本无也,以有言者非道也。道本虚也,以实言者非道也。既为无体,则问应俱不能矣。既为无象,则视听俱不能矣。以玄微为道,玄微亦不离问答之累。以希夷为道,希夷亦未免视听之累。希夷玄微,尚未为道,则道亦不知其所以然也。
中部《玉书录》,元皇所述
大道无形,视听不可以见闻;大道无名,度数不可以筹算。资道生形,因形立名,名之大者天地也。天得乾道而积气以覆于下,地得坤道而托质以载于上。覆载之间,上下相去八万四千里,气质不能相交。天以乾索坤而还于地中,其阳负阴而上升;地以坤索乾而还于天中,其阴抱阳而下降。一升一降,运于道,所以天地长久。
真阴真阳,相生相成。见于上者,积阳成神,神中有形,而丽乎天者日月也。见于下者,积阴成形,形中有形,而丽乎地者金玉也。金玉之质,隐于山川。秀媚之气,浮之于上,与日月交光。草木受之以为祯祥,鸟兽得之以为异类。
一、三、五、七、九,道之分而有数。金、木、水、火、土,道之变而有象。东、西、南、北、中,道之列而有位。青、白、赤、黄、黑,道之散而有质。数归于无数,象反于无象,位至于无位,质还于无质。欲道之无数,不分之则无数矣。欲道之无象,不变之则无象矣。欲道之无位,不列之则无位矣。欲道之无质,不散之则无质矣。无数,道之源也。无象,道之本也。无位,道之真也。无质,道之妙也。
其来有始,而不知大道之始,何也?其去有尽,而不知大道之终,何也?高高之上虽有上,而不知大道之上,无有穷也。深深之下虽有下,而不知大道之下,无有极也。杳杳莫测名道,随物所得而列等殊,无为之道,莫能穷究也。
下部《真源义》太上所传
天地之间,亲乎上者为阳,自上而下,四万二千里,乃曰阳位。亲乎下者为阴,自下而上,四万二千里,乃曰阴位。既有形名,难逃度数。且一岁者,四时、八节、二十四气、七十二侯,三百六十日、四千三百二十辰。十二辰为一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三气为一节,二节为一时,四时为一岁。
一岁以冬至节为始。是时也,地中阳升,凡一气十五日上升七千里。三气为一节,一节四十五日,阳升共二万一千里。二节为一时,一时九十日,阳升共四万二千里,正到天地中,而阳合阴位。是时阴中阳半,其气为温,而时当春分之节也。过此,阳升入阳位,方曰得气而升,亦如前四十五日立夏。立夏之后,四十五日夏至,夏至之节阳升。通前计八万四千里以到天,乃阳中有阳,其气热。积阳生阴,八阴生于二阳之中,自夏至之节为始。是时也,天中阴降。凡一气十五日下降七千里,三气为一节,一节四十五日,阴降共两万一千里。二节为一时,一时九十日,阴降共四万二千里,以到天地之中,而阴交阳位。是时阳中阴半,其气为凉,而时当秋分之节也。过此,阴降而入阴位,方曰得气而降,亦如前四十五日立冬。立冬之后,四十五日冬至,冬至之节阴降,通前计八万四千里以到地,乃阴中有阴,其气寒。积阴生阳,一阳生于二阴之中,自冬至之后,一阳复升如前。运行不已,周而复始,不失于道。
冬至阳生,上升而还天,夏至阴生,下降而还地。夏至阳升到天而一阴来至,冬至阴降到地,且一阳来至,故曰夏至冬至。阳升于天,过春分而入阳位,以离阴位。阴降于下,过秋分而入阴位,以离阳位,故曰春分秋分。凡冬至阳升之后,自上而下,非无阴降也,所降之阴,乃阳中之余阴,止于阳位中消散而已。纵使下降得位,与阳升相遇,其气绝矣。凡夏至阴降之后,自下而上,非无阳升也,所升之阳,乃阴中之余阳,止于阴位中消散而已。纵使上升得位,与阴降相遇,其气绝矣。阴阳升降,上下不出于八万四千里,往来不出三百六十日。即温、凉、寒、热之四气而识阴阳,即阳升阴降之八节而知天地。以天机测之,庶达天道之绪余。若以口耳之学,较量于天地之道,安得筹算而知之乎?
即天地上下之位,而知天地之高卑。即阴阳始终之期,而知天道之前后,天地不离于数,数终于一岁。阴阳不失其宜,宜分八节。冬至一阳生,春分阴中阳半,过此纯阳而阴尽。夏至阳太极而一阴生,秋分阳中阴半,过此纯阴而阳尽。冬至阴太极而一阳生,升降如前。上下终始,虽不能全尽大道,而不失大道之体,欲识大道,当取法于天地,而审于阴阳之宜也。
天如覆盆,阳到难升。地如磐石,阴到难入。冬至而地中阳升,夏至到天,其阳太极而生阴。所以阴生者,以阳自阴中来而起于地,恍恍惚惚,气中有水,其水无形,夏至到天。积气成水,是曰阳太极而阴生也。夏至而天中阴降,冬至到地。其阴太极而阳生。所以阳生者,以阴自阳中来而出于天,杳杳冥冥,水中有气,其气无形,冬至到地。积水生气,是曰阴太极而阳生也。
阴不得阳不生,阳不得阴不成。积阳而神丽乎天而大者日月也,日月乃真阳而得真阴以相成也。积阴而形壮于地而贵者金玉也,金玉乃真阴而得真阳以相生也。
天地之形,其状如卵。六合之内,其圆如毬。日月出没,运行于一天之上,一地之下。上下东西,周行如飞轮。东生西没,日行阳道。西生东没,月行阴道。
一日之间,而分昼夜,冬至之后,日出自南而北。夏至之后,日出自北而南。冬之夜,乃夏之日。夏之夜,乃冬之日。一年之间,而定寒暑。
日月之状,方圆八百四十里。四尺为一步,三百六十步为一里。凡八刻二十分为一时,十二时为一日。一月三十日,共三百六十时,计三千刻,一十八万分也。且以阳行乾,其数用九。阴行坤,其数用六。魄中魂生,本自旦日。盖九不对六,故三日后魄中生魂。凡一昼夜,一百刻六十分。魂于魄中,一进七十里。六昼夜,进四百二十里,而魄中魂半,乃曰上弦。又六昼夜,进四百二十里。通前共进八百四十里,而魄中魂全。阳满阴位,乃曰月望。自十六日为始,魂中生魄。凡一昼夜,一百刻六十分。魄于魂中,一进七十里。六昼夜,进四百二十里,而魂中魄半,乃曰下弦。又六昼夜,进四百二十里。通前共进八百四十里,而魂中魄全,阴满阳位。月中尚有余光者,盖六不尽九,故三日后,月魄满宫,乃曰月晦。月旦之后,六中起九。月晦之前,九中起六。数有未尽,而生后有期。
积日为月,积月为岁。以月言之,六律六吕。以六起数,数尽六位。六六三十六,阴之成数也。以日言之,五日一侯。七十二侯,八九之数。至重九以九起数,数尽六位。六九五十四,阳之成数也。一六一九,合而十五。十五,一气之数也。二十四气,当八节之用,而见阴阳升降之宜。一六一九,以四为用,合四时而倍之,一时得九十,四九三十六。变为阳之数二百一十六,阴之数一百四十四。计三百六十数而足满周天。
阳升到天,太极生阴。阴不足而阳有余,所以积阳生神。阴降到地,太极生阳。阳不足而阴有余,所以积阴生形。上之日月,下之金玉。真阳有神,真阴有形。其气相交,而上下相射,光盈天地,则金玉可贵者,良以此也。是知金玉之气凝于空,则为瑞气祥烟;入于地,则变醴泉芝草。人民受之而为英杰,鸟兽得之而生奇异。盖金玉之质,虽产于积阴之形,而中抱真阳之气,又感积阳成神之日月真阳之下射,而宝凝矣。
日月之光,旦后用九,晦前用六,六九乾坤之数。金玉之气,春夏上升,秋冬下降,升降天地之时。金生于玉,玉生于石,石生于土,见于形而在下者如此。日中金乌,月中玉兔,月待日魂而光,见于神而上者如此。
道源既判,降本流末。悟其真者,因真修真,内真而外真自应矣。识其妙者,因妙造妙,内妙而外妙自应矣。天地得道之真,其真未应,故未免乎有位。天地得道之妙,其妙未应,故未免乎有质。有质则有象可求,有位则有数可推。天地之间,万物之内,最贵惟人。即天地之有象可求,故知其质气与水也。即天地之有数可推,故知其位远与近也。审乎如是,而道亦不远于人也。
生辰八字算命,周易起名,八字算命,周易算命,算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