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aizaiwxz 于 2010-10-17 15:53 编辑
记者:您追溯文化之源,追溯到彝族洛书河图所表达的十月太阳历与十二月阴阳合历,您的论文在全国彝族文化研讨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贵州大学一名教授在出席日本山口大学召开的“东亚历法与现代化”的国际会议上,介绍了您的观点。古老的天文历法,在人类的现代化进程中,究竟是“老黄历”还是具有常青意义? 刘:书中的道理在书外,人文的道理在天文。研究中华文化,不能停留在文字这里,不能停留在书本之中。以书解书,以字解字,以经解经的文化研究,实际上早已进入了死胡同。 受纳西族保存中原古乐的启示,我把文化研究思路修改为“书中没有的,等等地下(文物);地下没有的,到山里看看。”果然,在云南、贵州彝族同胞那里,我有了令人震惊的发现:彝族同胞这里保留了河图洛书(以下简称图书),有图书之形、图书之数,更重要的是还保留有图书的详尽解释。彝族文化中的洛书,表达的是十月太阳历,河图表达的是十二月历。洛书演化出先天八卦;河图演化出后天八卦。阴阳五行学说源于天文,奠定于历法,首先是由十月太阳历奠定的。 天文历法,首先是数据的精确性。十月太阳历上,年的时间长度为365.25天。这个数据,从远古一直运用到元朝,被郭守敬精确为365.2425天沿用至今。太阴历朔望月的时间长度为29.53天,被郭守敬精确为29.5305天沿用至今。 再谈永恒性。十月太阳历确定了冬至、夏至两个基础节令。冬至,太阳相交于南回归线;夏至,太阳相交于北回归线。冬至过大年,夏至过小年。粤港澳地区的“冬至大过年”之说,只有在十月太阳历中才能找到答案。以冬至夏至为基础,中华先贤又制定出了24节气。上下几千年,农民的种植与收获一直以24节气为准。一旦发现,千年不变,万年不变,这是不是永恒? 再谈常青性。“原始反终”、“终者有始”、“满招损,谦受益”……这些成语与至理名言源于太阳历。“物极必反”源于北斗历,“月满则亏,月缺则盈”源于太阴历。从源头流传至今的成语与至理名言大都与天文历法相关。几千年的生命,算不算常青? 再谈正确的思路与方法。以天文论天气,是天文历法背后的思路。以太阳为第一坐标论天气变化,是天文历法背后的方法。这个思路与方法一可以超越时间,二可以超越空间,永远也不会过时。如果沿着这种思路与方法再向前跨一步,就可以以天文论天灾。西方之谜的厄尔尼诺现象与雪灾,总是发生在冬至前后;台风与暴雨大都始于夏至,频繁于秋分。以太阳为第一坐标,可以清晰地区分出各种天灾的时间性与空间性。 有必然发生的自然灾害,为何不能做出必然的预报?不是仪器不灵敏,而是思路与方法出了问题。割裂了天文与天灾的联系永远也认识不了天灾的规律性。 今年,日本山口大学召开了一个“东亚历法与现代化”的会议,会议虽然规模很小,但却提出了根本性问题:“发展与毁灭并行”的现代化这条路到底对不对?“以美国文化为准绳的全球化”肯定不能支配世界,今后的路到底应该怎么走?结论是必须从天文历法这里再出发。东亚天文历法,恰恰是中国的阴阳合历——十月太阳历之后的历法。请问,“老黄历”老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