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衍之数
“大衍之数五十”,即用来推演筮法的蓍草总根数。至于为什么要用五十根蓍草,【系辞】却未作解释。后学对它的理解也是纷纭歧异,莫衷一是。
如李鼎祚认为,大衍之数五十,是后文“天地之数五十五”中,将五合之数配五行,则五十五去其五。姚信、董遇等认为,天地之数五十有五,其六以象六画之数,故改之而用四十九。还有的认为,“大衍之数五十”有脱文,应是“大衍之数五十有五。”意指大衍之数就是天地之数。
众观所言,人们大多在筮法之中推究个中的《易》数、《易》理,却始终未得出令人信服,经得起推敲的论断。究其原由,不外乎研究思路的单纯,从而不能在数理上阐述出与《易》理的确切关系。我认为,筮法中产生的“数”和“理”,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策数”之类的变化甚至于片面地追求筮法上的突破。诸如“大衍之数”、“天地之数”、“万物之数”等等,应从《易学》架构客观形成的规律中寻得答案。君不见所谓蓍草筮法实际上完全保留了《易》的主要发生机制,可以说它是对《易学》重要结构体系的模拟与继承。围绕着这一思想出发,大衍之数五十,必有其上古《易学》的出处。那么,时至今日我们还能否有幸一窥其间的奥妙呢?
我们还是先从【内经】里的一段话说起,【素问·天元纪大论篇】曰:“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周天气者,六期以为备。终地纪者,五岁为一周。”天节与地制的意义在于“候”,它是古代的一个常用的记时单位,以五天记作一候。这段话所要阐述的就是候的全息周期过程及意义。
“周天气者”,是指月象的周期意义。五日为一候,则一月三十天(公度月)共有六候,所以说“六期以为备”。之所以把五日作为一候,就是要取得“六”这个特殊意义的(参见前节)“天”的节律。
而“终地纪者”,是指相对于这种“天气”而言的时空运行结束的过程段,“终”有隐含着全息阶段的意思。这个全息阶段是多少呢?“五岁为一周”,因为候的三维全息元正好是五年。如:
1候==5日
6候==5日×6候==30日==一月 72候=5日×72候==360日==一年 360候==5日×360候==1800日==五年
往下推则候又是时辰全息元的局部周期单位,如:
1候==5日×12时辰==60时辰
6候==60辰×6==360时辰==一月30天
可以看到,候是年月日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全息周期单位,离开了候,诸元就无法在《易学》的大道模式下完整地勾勒出“以六为节”的周期性、全息性、一统性的时空数构。在上面的数式中,一年里的72候数,仅表示年的意义,不能以此获得候的全息周期程式。候的全息周期程式应为:
60候×6节==360候
60候等于300天,也就是说300天形成候的局部周期过程。其间这种全息的周期次始终是以“六”这个数律来担当的,六的意义就在于对所有全息单位量的缩小或扩大而不改变原由的基本结构框架。如此,在60候这个局部全息周期单位里我们同样可以通过六的节律取得它的局部周期之单位量。如:
60候÷6节==10候
10候就是候之局部全息周期的缩小单位量,这种子单位量的运动变化意义完全禀承了其母单位量的意义及其运动变化的形式。而10候具体的单位量是多少呢?——50天。50天也就是候之全息周期的缩影,它浓缩了候之全息元运动变化的所有特征意义。
所以它完全有资格被用来对事物全息阶段的定义,宇宙的宏大运化为“大衍”,但在《易学》的大道模式下,这种“大衍”之道被“逆数”而简约在50个量变的全息单位之中,用50 而行“大衍”之道,正是《易》费尽心思的所在。因此,【周易】用50根蓍草数量是完全符合《易》的全息周期思想的,它的具体象徵就是以候为单位的全息周期意义。
[ 本帖最后由 水风散人 于 2007-8-11 18:26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