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维宇宙的阴阳变化规律不只局限在自身的时空形式,它还贯穿了所有多维宇宙的基本变化规律。无论是以后的二维时空,还是三维时空,都是在阴阳变化的基础上发展出来。【庄子·天下篇】曰:“《易》以道阴阳。”作为人类最早出现的物学方法论,其最成功之处便是精明地抓住了宇宙一维基础时空的阴阳变化规律,并以此为根本之道拓展为传奇式的万法之学。正如朱熹之言:“天地之间,无往而非阴阳。一动一静,一语一默皆是阴阳之理。”
所谓“阴阳之理”,就是太极生阴阳,阴阳有一定不易之法则的运动变化大纲。古人经过大量地考证,将阴阳的变化法则概括为六个相互作用的功能态。分别为:
1.阴阳对持
指事物间阴阳对立的两面存在着排斥却又相互作用、牵制,并以此促成一个整体的两种属性。这种反向的张力,维持住太极作为一个整体与其内部的动态平衡,期间以阴阳规律的动态互存,造成太极本体的演变、进化。
2.阴阳相合
【礼记】曰:“阴阳和而万物得。”指太极本体因阴阳两性的相互交融、作用,引发异变和发展。俗话说“异性相吸”之类。【易传】“男女媾精,万物化醇”,讲的都属于阴阳相合相求的必然之理。在阴阳的相互感应中,太极本体产生新的意义。
3.阴阳互根
有阴必有阳,有阳必有阴,两者缺一不可。指太极本体意义上互为相持、相合的阴阳两性,不能脱离对方单独存在。正所谓“孤阴不长,独阳不生。”两者同本于一个太极,随太极的发动产生共处、共存的意义。【参同契】曰:“物无阴阳,违天背无。牝鸡自卵,其雏不全。”
4.阴阳消长
阴和阳在互存、对持、相合中互为博弈的过程,体现在阴阳各具多少的问题。【系辞】曰:“日往月则来,月往日则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成岁焉。”阴阳的不断运动变化,形成消长、升降、进退、出入之动态机制。通过此消彼长、此长彼消的恒动,完成事物节律性的动态平衡发展。
5.阴阳转化
阴或阳的消长一旦发展到极至,会向其对立面转化。即“阳极生阴,阴极生阳”;“重阳必阴,重阴必阳”(【内经】)。“极”、“重”作为阴阳消长到达极限时的临界点,会对阴和阳的属性构成质变、转化。这种转化不是简单的由阴变阳、由阳变阴。如果我们将未发生转化前阴和阳所属的太极称之为“母太极”,那么母太极中的阴阳无论消还是长,只要各自发展到一个极限,就会产生“极重状”。阴的极重状类似于“黑洞”;阳的极重状类似于“白洞”。从一维的角度看,阴阳之间的转化是彼此间的环如无端。从多维的角度看,它们在螺旋类周期盘升的过程中阴和阳一旦消长至极限而达到一个临界点时,母太极中的阴和阳会在空间发育形成自己的“子太极”。这些子太极同样遵循着一分为二的原则,生成自身阴阳属性的两极功能态。对于母太极而言,子太极甚至子子太极的分裂,使自己具有了多维、复合的组织形式,从中演绎成世界万象。这应该是宇宙造物的最基本变化法则,是自然万物之所以千变万化的根源所在。
6.阴阳平衡
指阴阳之间在大体上不存在领导地位,两者在相互转化中的均差始终是守衡的,没有长期突出的阴,也不会有长期弱势的阳,两者是统一、均等、和谐的。正如【老子】所言:“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万物又何尝不是通过矛与盾这个内因律,体现出自然之造化。此外,在阴阳消长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个双方相对静止、等量的时空点,是处在进化过程中一个较为特殊的状态。此时阴阳两性消长呈均衡状,正负能量相等,在一个稳定的特殊平衡结构里有自控性地转化,也表现出短暂的衡稳状态。
当然这种所谓的阴阳平衡,在万物的自然发展过程中只是一闪而过的事情。但古人的智慧恰恰就体现在这里,试想阴阳的平衡如果被人为地延长或挟制,那么事物就不会随阴阳的继续消长向纵深处发展变化。向阴阳消长的纵深发展,意味着事物的原有本质必然要经历一翻“生”与 “死”的重新洗牌,也就不能达到事物现有状态的长久存在。【内经】曰:“其知道者,法于阴阳…把握阴阳…和与阴阳…调其阴阳。…法则天地,象辨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将调协阴阳的平衡作为中医追求的最高境界,或逆或从,调和其身,达到阴阳和平的长存之目的。
阴阳的这些运动变化本性,是宇宙物态最基本的变化发展方式。其无穷的衍生能力,来自于宇宙原始本体的强大化变。使得寰宇中一切物象都在“太极”的不断吞吐间,向更趋复杂的组合形式过渡。然万变不离其宗,期间阴阳的无休止运动变化,始终都是最朴质、最基础的。《易学》恰恰为我们人类透析出了这种阴阳变化之道,从多维空间形式中提炼出一定不易的万物运动之规律,为未来物学一统论的方向定下了无法更改的基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