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4-24 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毛龟 四眼六眼八眼龟
《宋书·符瑞志》曰:“宋文帝三获白龟,孝武帝获毛龟,明帝获四眼龟、六眼龟、八眼龟,前书不载,当时并以为嘉祥,今附于龟瑞之末,并戴(戴当作载)其形,以示将来也。”
比目鱼 黄鱼跃出 白鱼入舟 神鱼舞河
《瑞应》曰:“王者明照出远,则比目鱼见。”注云:“《尔雅》曰:状如牛脾,细鲜,紫色,两片相合,乃行。”《尚书·中候》曰:“汤沉璧于洛水,黄鱼双跃,出济千潭,玄鸟随鱼出,示止,化为玄玉。赤勒日,玄精太乙,受神命伐,天下服。”注云:“黄,土色,明土归汤;玄鸟,叶光纪之使;天乙,汤名。天命之伐桀也。”《尚书·中候》曰:“周武王渡于孟津,中流,白鱼跃入于王舟,王俯取鱼,鱼长三尺,赤文,有字题目下颊右,曰:姬发遵昌,王燔以告。天有火自天,流为赤乌。”注云:“孟津,南河津名也;右助,天告以伐纣之意;姬,周姓,遵循也;昌,文王名,言武王之业也。宋均注《元命包》曰:燔鱼祭天,烟火光化为赤乌。乌,日中阳物,有光明而能照也。”《汉书》曰:“宣帝诏云:朕饬躬齐精,所为百姓,未济大河,天气清净,神鱼舞河,朕之德惧不能任。”
赤蛇 大螾 大蝼
《礼·稽命征》曰:“王者得礼之制,则泽谷必有赤蛇。”《东观汉记》云:“安帝生,赤蛇盘于妆席之间。”《吕氏春秋》曰:“黄帝时,天见大螾,黄帝曰:土气胜。故其色尚黄,其事则王。”注曰:“螾,蚯蚓也。”《帝王世纪》曰:“黄帝得螾如虹。”应劭云:“神螾,大五六围,长十余丈也。”《吕氏春秋》曰:“黄帝时,天见大蝼,黄帝曰:土气胜。故其色尚黄,其事则王。”
野蚕成蛹
《后汉书》曰:“光武建武元年六月己未,即皇帝位,大赦天下,野蚕生,麻尤盛,野蚕成蛹,被于山阜,民获其利非一。”《吴志》曰:“孙权黄龙三年,夏有野蚕蛹,大如卵,由卷野稻自生,改为禾兴县。”
龙龟鱼虫怪
无云而龙出 黄龙坠 龙五色
《天镜》曰:“大兵将至,大水为害,则无云龙出。”《春秋·合诚图》曰:“黄帝将亡,则黄龙坠。”《握镜》曰:“君失木行,则春青龙见,国被兵,其乡散亡,青狼、豕亦然;失火行,则夏赤;失金则秋白失;失水则冬黑;失土则四季黄。皆如上占。”又曰:“苍龙见,国有凶;黄龙见,国有丧;白龙见,有兵;黑龙见,有忧凶。”
龙见邑社廷庙
京房曰:“山见龙,过于邑,邑迁;赤龙见于国,不出三年,必有大祸,野人为政。”《天镜》曰:“龙见于社稷,必有大战流血;龙从宫中出,谗人聚,其国亡。”《地镜》曰:“龙下朝廷,人君不顺四时,行出不时,龙以冬出当道,或斗邑中,或乳国中,或见上腹下背,有大战,主忧。”(春夏秋出,不占。)《墨子》曰:“昔三苗大乱,天命殛之,龙生于太庙。”《异苑》曰:“会稽有独姥,常织芦布为业,以义熙初,晒綪于庭,忽疾风雷雨山阴,县东魏家堂屋上有一苍龙,长数丈,须臾而散成綪,从风飘乱。姥先以大瓮著阶下,有顷,天雨芦綪满瓮,视之,悉是芦綪。尔日,郭中有曝晒者,莫不失之,后有卢龙之难,寻自散走,咸谓是其应矣。”
龙见井中
《潜潭巴》曰:“龙从井中出,下为猾,谋虑大兵,不本而出。”注云:“龙从井出,圣人在下位,今而见势稍大,欲猾乱时主祥也。”京房曰:“井出龙若马,君不守宗庙。”又曰:“有德遭害,厥妖龙见井中。”又曰:“君行暴恶,黑龙从井中出。”《汉书·五行志》曰:“惠帝二年正月癸酉旦,有两龙见于兰陵廷东里温陵井中,至乙亥夜去。刘向以为,龙贵象而困于庶人井中,象诸侯将有幽执之祸。其后吕太后幽杀赵王,诸吕亦终诛灭。”《魏志》曰:“高贵乡公正元元年冬十月戊戌,黄龙见于邺井中。甘露元年正月辛丑,青龙见轵县井中。二年二月,青龙见温县井中。三年,黄龙仍见顿丘冠军阳夏县界井中。四年正月,黄龙二见宁陵县界井中。”注:“《汉晋春秋》曰:是非龙,人乃咸以为吉祥。帝曰:‘龙者,君德也,上不在天,下不在地,掩而数居于井,非嘉兆也。’乃作《潜龙诗》以自讽焉。司马文王见而恶之,五年五月己丑,高贵乡公卒。时年二十。”又曰:“帝见威权日去,不胜其忿,遂帅僮仆数百,掺鼓而出。文王弟十七骑校尉伸入,遇帝于东门,左右诃之,伸众奔走。中护贾充入逆帝,战南阙下,帝自用剑,众欲退,太子舍人成济前刺帝,刃出于背。陈留王景元元年十二月甲申,黄龙见华县井中。三年二月,青龙见轵井。咸熙二年十一月壬戌,诏群公卿士,奉皇帝玺绶策,禅位于晋嗣王。”《晋阳秋》曰:“太原五年,龙见武库井中。帝观,有喜色,百官将贺,刘毅以为不祥。孙楚上事曰:‘顷闻武库井中有二龙,群官或谓之祯祥而称贺,或有谓之非祥无所贺,可谓楚既失之,而齐亦未为得也。而龙守鳞翼,潜于重渊,或仰攀云汉,游于苍昊。而今蟠于坎井,同雄于蛙虾,岂独管库之士,或有隐伏期役之贤,没于行伍,故龙见光景,有所感悟耶?’”《异苑》曰:“谢晦家室各宅,南路上有古井,以元嘉二年,汲者忽见二龙,甚分明,行道住观者莫不嗟异。有人入井看,乃是砖,隐起龙形,泉从边出,浇灌殊驶。后晦等皆伏法,《淮南》所谓井见而贵臣拘者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