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 是我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产物。在中国古代,人们根据长期对自然的细致观察及实际生活的体验,产生了一种有关城市、村镇等居住环境的基址选择及规划设计的学说,叫做“风水术”或“堪舆学”。由于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还十分有限,自然界发生的许多现象,人们还不能采用科学的方法合理地解答,因此为“风水”披上了许多玄学的成分和迷信的色彩,但它的实质是希望给自己创造一个适合长期居住的良好环境,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关系,达到“物昌人旺”的最佳境界。
一个居住地点的形成发展及兴衰不仅受地理、经济、政治、文化、历史等多种因素所影响,还是中国传统宇宙观、自然观,环境观、审美观的一种反映。人类科学地将自然生态环境、人为环境以及景观的视觉环境等做统一的考虑,来实现一种美好的愿望。可以认为,“风水”也是中国古代即已产生的一种环境设计理念和初级的环境科学。
风水格局与生态环境
负阴抱阳,背山面水,这是人们选择住址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格局。所谓负阴抱阳,即基址后面有山,前面有水;方向最好是坐北朝南。基址最好处于这个山水环抱的中央,地势平坦而具有一定的坡度。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背山面水基址的基本格局。
不难想象,具备这样条件的一种自然环境和这种较为封闭的空间,是很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生态和良好的局部小气候的。我们都知道,背山可以屏挡冬日北来的寒流;面水可以迎接夏日南来的凉风,朝阳可以争取良好的日照;近水可以取得方便的水运交通及生活、灌溉用水,且可适于水中养殖;缓坡可以避免淹涝之灾;植被可以保持水土,调整小气候,果林或经济林还可取得经济效益和部分的燃料能源。 总之,好的基址容易在农、林、牧、副、渔的多种经营中形成良性的生态循环,自然也就变成一块吉祥福地了(见图1、2)。
(图1 最佳宅址选择) |
(图2 村镇选择与生态关系) |
风水格局的空间构成
国人自古以来在选择及组织居住环境方面就有采用封闭空间的传统,为了加强封闭性,还往往采取多重封闭的办法。如四合院宅就是一个围合的封闭空间,多进庭院住宅又加强了封闭的层次。里坊又用围墙把许多庭院住宅封闭起来。作为城市也是一样,从城市中央的衙署院(或都城的宫城)到内城再到廓城,也是环环相套的多重封闭空间。而村镇或城市的外围,按照风水格局,基址背靠山脉,山势向左右延伸,成肩臂环抱之势;基址前方有远山遮挡,连同左右余脉,亦将前方封闭,剩下水流的缺口,水流尽头又有山把守,这就形成了第一道封闭圈。如果在这道圈外还有群山环抱之势,便可形成第二道封闭圈。可以说,风水格局是在封闭的人为建筑环境之外的又一层天然的封闭环境。(见图3、4)。
(图3 多层次的空间封闭结构是中国传统的规则设计思想) |
(图4 村镇风水格局的封闭式空间构成:A
及其基本模式图:B ) |
风水与景观
风水学说虽然是按照“气”、“阴阳”、“四灵”、“五行”、“八卦”等风水学说来考虑的,但出于“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认为人与自然应取得一种和谐的关系。
所以,追求一种优美的、赏心悦目的自然和人为环境的思想始终包含在风水学的观念之中。居住环境不仅要有良好的自然生态,也要有良好的自然景观和人为景观。按照上述理想的风水选址,常包含以下的景观因素:
(1)使山外有山,重峦叠嶂,形成多层次的立体轮廓线,增加了风景的深度感和距离感(见图5)。
(2)以河流、水池为基址前景,形成开阔平远的视野。而隔水回望,有生动的波光水影,造成绚丽的画面(见图5)。
(图5 风水山与风水池的背景及前景效果) |
(3)以基址之前隔水的近山、远山的对景、借景,形成基址前方远景的构图中心,使视线有所归宿。两重山峦,亦起到丰富风景层次感和深度感的作用(见图6)。
(图6 对景山--朝山或案山的常见选形) |
(4)以隔水成对峙状的两侧山为障景、为屏挡,使基址内外有所隔离,形成空间对比,使入基址后有豁然开朗、别有洞天的景观效果(见图7)。
(图7 口水山及附带建筑的景观) |
(5)作为自然地形之补充的人工建筑物如宝塔、楼阁、牌坊、桥梁等,常以环境的标志物、控制点、视线焦点、构图中心、观赏对象或观赏点的姿态出现,均具有易识别性和观赏性。如南昌的滕王阁选点在“襟三江而带五湖”的临江要害之地,武汉的黄鹤楼、杭州的六合塔等,也都是选点在“指点江山”的选景与赏景的最佳位置,均说明风水物的设置与景观设计是统一考虑的(见图8)。
(图8 根据风水理论常需在山上建塔,水中建阁、河上建桥及修建其他
风水建筑。这些建筑往往成为村镇标志,风景构成中心或观景点 ) |
(6)多植林木,多植花果树,保护山上及平地上的风水林,保护村头古树大树,形成郁郁葱葱的绿化地带和植被,不仅可以保持水土,调节温湿度,创造良好的小气候,而且可以形成鸟语花香、优美动人、风景如画的自然环境。
(7)当山形水势有缺陷时,为了“不利变为有利”,通过修景、造景、添景等办法达到风景画面的完整谐调。有时用调整建筑出入口的朝向、街道平面的轴线方向等办法来避开不愉快的景观或前景,以期获得视觉及心理上的平衡,这是消极的办法。而改变溪水河流的局部走向、改造地形、山上建塔、水上建桥、水中建墩等一类的措施,则为积极的办法,实际上都与修补风景缺陷及造景有关,结果大多成为一地的八景、十景的一部分,形成了风景点。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到,依照传统风水观念所构成的景观,常具有以下的特点:
(1)围合封闭的景观:群山环绕,自有洞天,形成远离人寰的世外桃源。这与中国道家的回归自然,佛家的出世哲学,陶渊明式的乌托邦社会理想及其美学观点,以及士大夫的隐逸思想都有密切的联系。
(2)中轴对称的景观:形成左右对称的风景格局或非绝对对称的均衡格局。这又与中国儒家的中庸之道及礼教观念有一定的联系。
(3)富于层次感的景观:山外有山,重峦叠嶂,富有空间深度感,这种风水格局的追求,在景观上正符合中国传统绘画理论在山水画构图技法上所提的“平远、深远、高远”等风景意境和鸟瞰透视的画面效果。
(4)富于曲线美、动态美的景观:笔架式起伏的山,金带式弯曲的水,均富有柔媚的曲折蜿蜒动态之美,打破了对称的构图的严肃性,使风景画面更加流畅、生动、活泼。
综上所述,透过玄学的帏幕,我们可以看到,实质上作为一种环境设计理念的风水地势、地理等问题,在创造美好的居住环境方面,不仅十分注意与居住生活有密切关系的生态环境质量问题,也同样重视与视觉艺术有密切关系的景观质量问题。在这种环境设计中,景观设计、功能与审美是不可分离的统一体。
今天的人们已具备了古人所难以企及的知识和能力,在提及“风水”时已赋予它新的内涵:“风水”也已经不是从前人们躲避灾害、自我保护的寄托;而是对现代居住环境更科学、更合理、更自然的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