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行有其道。天体的运行规律人们知之甚少。从人类观察到的近百年来太阳周期平均黑子相对数变化曲线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和太阳活动水平在趋势变化上,都与全球变暖趋势相吻合。天文学家研究的成果还表明,九大行星地心会聚的力矩效应,还可使地球冬夏的公转半径和公转速度发生改变,从而对气候变迁发生重要影响。他们还计算出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四颗巨星的力矩效应,在近千年来呈现出相对稳定的准60年周期变化。
在20世纪初的低温期(1901年),地球冬至时的公转半径延长了94万公里,相当于把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拉远了94万公里;在30-40年代暖期,地球冬至时公转半径又缩短了76万公里(1940年);在60-70年代相对变冷期,冬至公转半径又延长57万公里(1960年)。这一个周期正好60年左右。我们的祖先早就把60年定为一个“甲子”,实在是通过长期观察得出的科学规律。地球在公转过程中,与太阳的角度变化就演绎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最大温差达摄氏几十度之多,行星力矩效应把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拉开或缩短几十万公里,地球上的气候岂能不发生明显变化?从黄河潼关水文站的历史记载也可以看出,黄河从丰水到平水、枯水再到出现丰水,大体上也呈现出60年一 个周期的规律。
附:
以地球为参考(地球=1)
轨道(距太阳距离) 公转周期 半径大小
水星 : 0.387 87.9天 2400千米
金星: 0.723 224.7天 6050千米
地球: 1.00 1.0年 6378千米
火星: 1.52 1.9年 3395千米
木星: 5.2 11.8年 71400千米
土星: 9.5 29.5年 60000千米
天王星: 19.2 84.0年 25900千米
海王星: 30.1 164.8年 24750千米
火木土公转周期的公倍数是60。木星是岁星,是太岁。太岁方向就是由它相对地球不同方向所决定。如,今年太岁在寅,也就是木星在地球东北位置。
我们拿风水学的基础理论三元九运来说, 三元九运中三元就是上元、中元、下元,在每一个元里再分成三个小运, 三三归九, 就是三元九运, 每一个运程就是二十年, 每一元六十年, 三元九运就是一百八十年。(具体内容参见第六章), 为什么要这么规定, 这来自于古人对太阳系行星运行的观察。
在古人认识的五大行星中, 以木星对人体的影响最大,据现代天文学测知,木星是行星中的“巨人”,它的质量是太阳系其他大行星质量总和的2.5倍。木星具有特别强大的磁场,它的射电辐射(包括微波和10米波)皆可到达地球,而且10米波更强。10米波不仅有延续秒的爆发,而且还发生维持数小时之久的噪音。这种现象会影响到地球生命。
事实说明,古人在考虑天体场效应对人事的影响时充分考虑到木星的作用,是寓有深意的。“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古人是从天体的运行中充分肯定了木星对人的作用。木星的绕日公转周期是11.86年,相对于某一近日点,与地球的准会合周期是12年。在此12年中,太阳、地球、木星 三者关系处于几种不同的状态,可能也是导致人体十二经脉形成的外部原因之一。有趣的是,一个会合周期的12年中,真正出现木星大冲却只有11次,除非在终点(或始点)上计算两次分属前后两个周期,才会凑到12次。人体也是这样,一方面有十二经脉,同时又有五脏六腑(共十一脏)。现代医学发现人体细胞在不同时间内能发出11种不同频率的射线,若再加上一个“零时期”也变为“12”。这些恐怕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天地运行的信息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体现。
体积仅次于木星的是土星。土星绕太阳一周是三十年。每二十年木星和土星相会一次。这两大行星的会合, 对地球的影响是巨大、深远的。先贤洞悉这一天机, 便以土木两星二十年会合一次为一运。并且以木星公转二十年和土星公转三十年的最小公倍数六十年为一个甲子, 也就是一个元。
可以说风水学研究中沿用了我国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 风水理论中运用了大量的天文学的成果, 这使得描述的事物发展轨迹更加符合客观实际, 这也是风水历经千年而仍具有勃勃生命力的原因。
|
|